用户体验-从日本的生活品质看设计

国内近些年开始流行用户体验,从互联网到传统行业,都开始讲究用户体验。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,国人已经不能满足于早期的“有就行”,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开始追求品质,谁家的东西好用才选谁。

用户体验不是单独的个体,它是系统中所有环节必不可少的部分。

小日本没有把用户名体验单独拿出来的说法,他们所有的建筑设计、工业设计、包装设计、服务业、制造业等领域,过程中是必须处理好和人的关系。一位Panasonic的工程师在介绍未来智能家庭产品时说:“这里所有的投影仪、触控板、灯光、相机、地板那怕到一颗螺丝都是一个整体,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人服务的。”

日本的客房不大,但你不会感觉挤,所有的布局都是经过精心设计,你可以观察,再小的房子,一定会有卫生间,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空间里,还能放下马桶、洗脸台、浴缸。而这些东西不是简单的挤在一起,在使用的时候,完成不会觉的不顺手,集成度非常的高。

这可能和小日本他们从小的教育有关系,他们强调集体主义,做所有的事要先想一下别人的感受。在日本你过斑马线,汽车一定是在斑马线外等候,不会开上来恐吓,更不会直接从你前面飞过。

大动干戈就是为了减少一步。

一个非常注重成本控制的民族,在这种冰箱的开门设计时,却增加了一块五金固件,客人在使用冰箱时不用开两次门。而这个成本的增加得到的不仅仅是让客人少操作了一步,而是一种尊重。

看看我们一些网站的登录,记住密码是不是每次都要让人去勾还是默认就勾上。

文字不是看的,是给人读的。

不要纠结文字大一点还是小一点,最最关键的是考虑一下阅读目标用户和阅读的环境。超市里我们可以看到最显眼的是物价标签,这是东方人的文化习惯,价格是购买的决定要素,从而在超市把价格做大,就可以轻松的分流购买人群。

而在楼宇的楼层说明上,狭窄的过道里不可能获得的足够的距离,在这种空间里,就要提供给用户一目十行的阅读体验。

文字的大小排版方式由阅读环境和功能来决定。

标签不是文字,而是图形加文字。

再多的教育再多的培训,还不如在关键环节贴上纸面的标签,同样是标签如果是纯文字的,效果会大打折扣,而如果是纯图的也会有理解过程。

而这种图案化的文字标签不仅可以快速传达信息,并且可以完美的溶入环境。

那怕是类似“办证”的小广告,也是可以经过精心设计的。

卖什么就放什么。

你的设计如何做到让用户一眼就能看出他是提供什么服务的?有时候具象对于用户不是一件坏事,怕他没有所谓的艺术感,但是能提供瞬间认知就已经很好了。如果一个用户在你面停留10秒还没弄明白你是卖什么的,那机会就跑掉一半了。

当你还在想画一幅的抽像的图片来显的自己有腔调时,还不如直接上一些俗套的图。

能够让机器做的事,坚决不让人去做。

日本的劳动力成本是非常高的,所以在东京街头可以随处可见自动售卖机,而出售物品的价钱比有人工的便利店要便宜。

最绝的是连餐厅都没有服务生点餐,在门口自己投币点餐,厨房收到订单后不久就把餐端上来。

而我们恰恰相反,很多可以机器做的事,偏偏要让人工去做。你的公司是不是有不断扩大的客服团队,所处理的问题80%都是可以让用户自助操作的简单问题;你的网站做内容采集时是不是需要花一整天时间来回粘贴代码?而开发一个小工具可能只要半小时就解决了。

有时候我们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,机器替人做了,不等于人闲出来了,反而可以让人去做更有价值的事。

做一些限制,可以让人做正确的事。

一个邮筒两个投递口,大件和小件,这种设计可以轻松的做好第一次筛选,收件的人取出邮件时,连方向都是统一的,节约出很多整理的时间。

大件和小件费用肯定不一样,如果你错误的进行了投递,大件投小的,塞不进。小件投大件的,有差价,邮局也不会给你投。

再看街边的直饮水机,分为漱口用和饮用两种,而饮用水是可以往瓶子里灌水的。这种出水口的设计可就决定你如果错误使用,将会遇到困难。

看看这种垃圾分类的入口设计能够放什么,扔果壳好像手不伸进去会掉出来,吐痰好像要蹲下去才有可能,唯一能够顺利扔进去的就是饮料瓶么。

广告去适应环境,它就不会另人讨厌了。

大阪市区也是一个商业味很重的地方,广告很多,但不会另你感的讨厌。首先广告要尽量的贴合建筑的造型,不让建筑上长“角”。像禁烟的广告是按建筑本身的面砖大小进行设计。其次广告内容要符合所在区域的文化,像高达的广告是在著名的动漫步行街。

街道的整齐不在于他广告数量有多少,而在于规划的好不好,对广告画面有没有严格的标准。

多此一举?不要怕别人说你傻,比别人多想一步你就赢了。

日本的司机可以说专业化水平很高,不管是大巴司机还是的士司机,那怕是一个老头,他也会帮你搬行李,你也千万不要看司机年纪大不要他的帮助,他会认为你对他工作的不尊重。

这辆大巴是一车老年人,司机自己也是一个老年人,但他还是细心的拿出了折叠垫脚。

我们能做到“多些一举”吗?我们的产品迭代能做到细节上的调整优先级是最高的吗?

最后

现在我们也意识到了用户体验光靠设计是不够的,很多东西要系统化的去做,而且要所有的相关方在日常行动中实践。

如果把用户体验单独切出来做,结果又跑到另外一个极端,老板都在为所谓的用户体验咨询买单,公司上下所有的人都要对用户体验负责,最后就是谁都不负责。

用户体验更多是在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模式,并且不只是设计需要考虑用户体验,所有的环节,都要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去做服务做产品,而用户体验的成果最终是要在产品和服务上体现。

此条目发表在设计分类目录,贴了, , 标签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